您的位置: 首页 > 教研动态

《中西文化概论》课程组第七次教师培训顺利进行

发布时间: 2014-12-09

2014年12月5日上午9时,《中西文化概论》课程组在主教学楼B202教室如期举行第七次教师培训,此次培训由我院教学督导李恕豪教授为课程组教师们讲授《老子》前三章节的内容,即老子的“宇宙论”、“人生论”和“政治论”。

此次培训,李教授采用与《论语》进行比较的方法来讲解《老子》。首先,李教授从两本著作的总体内容来做比较:《论语》讲述的是伦理道德方面的思想,重点强调以人为本,而《老子》则从人生扩展到宇宙;前者是为人治世的平实道理,是事实的当然,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而后者是事实的所以然,注重道理的由来。在对比总结中,李教授提出,教师们应做一个明白道理的通达之人,不仅要做到当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

紧接着,李教授开始讲述《老子》的具体内容。第一章是对宇宙万物的理解,而这个观点在《论语》里并没有提及,这是《老子》的独特之处,其中又重点强调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李教授告诉教师们,只要不断的追求探索真理,就能够体悟到“道”。

第二章主要讲述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并且会互相转化”的辩证观点,李教授首先讲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即天下的人都知道好看的东西是美,这样丑就产生了,因此李教授认为,教师教授学生,不需要教授美丑,而只须告诉学生美的地方,让他从中辨恶,他还告诉教师“有差异才能和谐”,教师不必要求每位学生同等优秀,这样反而没有优秀可言。在第二章最后,李教授还讲到了“圣人”这个词在《论语》中和《老子》中所代表的不同人群,《论语》认为,圣人是能治理天下、学识渊博的政治家,而《老子》则认为,圣人是能够体会到“道”的人,是和自然融为一体、随着自然拓展自己的生命的人。

最后李教授讲到了《老子》的政治论,即“不尚贤”,他指出,在现实生活中评先进这类事是极其残酷的,让成功的人得意忘形,让失败的人难以进步,管理百姓最好的办法是“使民不争,使民不见欲”。他也批评了老子的政治论是“愚民”政治的观点,李教授解释道,老子的“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做违背事物规律的事情;“无知”不是什么都不知,而是在通晓基本常识的情况下,对恶事选择不去了解,减少“闻丑而博”的现象;至于“无争”,有了竞争就会有斗争,有了斗争最后就会演变成战争,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消除不必要的欲望,做到“无欲可争”,而无欲望,则需要“无知”,长此以往,社会便可和谐安乐。

上午十一点整,在参与教师的阵阵掌声中,此次培训圆满结束。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5/03/24 10: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