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7日上午10点,素质教育教研室于二校区主教学楼B202教室组织了《中西文化概论》课程组本学期第三次教师培训,此次培训由四川师范大学的杨燕副教授为在座教师讲解“中国哲学史”,参加本次培训的有中西文化课程组全体教师,此外,学工部部长王亚军,副部长杜凡、副部长韩雪也莅临了本次培训。杨燕副教授将自己的教学内容作出概括,并分为三个部分,即中国哲学的定义、中国哲学的分期和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此次培训,杨燕副教授将为大家讲述前面两个部分的内容。
首先,杨燕副教授为大家详细解释了“哲学”这个词的来历, “哲学”一词在希腊语中的原义是“爱智慧”的意思,日本近代哲学之父西周在深入理解和研究中西文化之后,正式提出了“哲学”这一说辞。
接着,杨燕副教授开始讲解中国哲学史的内容和来历。“中国哲学史”的称谓出现于20世纪初叶,1912年京师大学堂设立中国哲学这门课,使“中国哲学史”成为主干课程。其中,谢无量是第一位完整写出上下几千年中国哲学史的人。
随后,杨燕副教授从“中国没有哲学”这一颇有争议的观点出发,强调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她认为,无论以西方的眼光看中国哲学,还是以中国的眼光看西方哲学,都是片面且不客观的。随着近年来各国对中国了解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中国哲学,并为之深深吸引。因此,中西文化课程组的老师们应该多了解中国哲学,认识到中国哲学的特殊性和其独特的吸引力,并且以此为傲。
在课程的第二部分即“中国哲学的分期”,杨燕副教授从先秦诸子的“上帝神权”、“敬得保民”、“以德配天”开始讲起,一直到清末近代的严复、龚自珍等大家,在这条历史线上,杨燕副教授告诉老师们,其实中国先哲们在很早之前就有了辩证思维,例如“乖”字的含义,“乖”在古代代表着“乖戾”,但在现代却是“听话、乖巧”的意思。除此之外,杨燕副教授也提出中国的哲学具有强烈的伦理性,例如“老天爷”这个称谓,是将“老天”归为“爷爷”这类伦理中较高等的身份。
上午12时,《中西文化概论》课程组本学期的第三次教师培训圆满结束,全体教师均表示通过本次培训自己对哲学的认知又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收获非常多,并热切期盼下一次杨燕副教授的讲座。